跳到内容

新闻稿及声明

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答问全文(只有中文)

以下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博士今日(十月十日)在出席一个有关维港填海讨论会后会见传媒的答问全文:

记者:从环保角度来看,中环填海第三期工程是否有缩减的余地?

局长:中环填海第三期计划经过很多程序及考虑,大家从报章上亦得知,该计划从以前很大的填海面积缩减至十八公顷,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 所以我不能随便说如何去缩减,因此我希望听取多些意见,今日是其中一个听取意见的机会,看看市民对于与公众利益有关的项目例如海滨长廊的意见, 了解市民是否仍然希望在维港两旁有一个供大家集合、享受海景的地方。我们一定要听取市民的意见才作决定。

记者:你在环保方面工作多年,一向很关注环保,你就今次事件已观察了一段时间,你是否支持这样去破坏海港,还是正如你刚才所说,认为要平衡利益这些官方话?

局长:这不是官方话,香港特区政府是有政策的,保护维港是政策之一。我刚才说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,因为一个社会一定会有发展,在经济上会有发展,在交通运输亦要做得好好, 这样一个城市才可以正常运行。但我亦想指出任何人为的活动都会影响环境,我们如何去取得平衡,正是我们要做的事。

记者:是否有其他选择以取代兴建中环湾仔绕道?或正如徐嘉慎所说在海底兴建?

局长:当时进行研究时,我仍未上任,但现在的决定应该是最可行的。至于是否可以以隧道取代,我相信是与工程可行性有关,因为又升又降,由天桥降至水底,斜度是否足够等, 这些都要在工程可行性方面再作研究。

记者:刚才熊永达教授说这条路的成本效益不高,你是否认同这看法?

局长:其实在政府基建方面来看,不可能每一条路都计算它的成本效益,因为有很多是没有成本效益,例如兴建屯门公路的成本是很昂贵,现在进行的改善工程亦很昂贵。 我相信他的意思是路旁的土地未必能出售,但如果市民需要公路,政府便要去进行设计及兴建。刚才他们提到香港作为国际城市,我们的交通运输可以说是首屈一指,要保持交通畅顺是很不容易的。 尤其是我们的城市道路是围绕岛的边沿而行,这是一条很窄的海岸,如何可以令东西两面畅通,是很艰难的事,我们是要考虑各方面。正如我们现在考虑是否在海边兴建一条道路,很多市民都有意见, 但当时是有共识才进行有关计划的。

记者:你是否认为现在的做法已经是最好的?是否有改善的地方?

局长:在环保、基建及交通各方面,有两种看法,我刚才说希望大家用科学、客观及理性去分析,科学上,有很多事情都能做到。一项工程是否可行,造价或经济效益是其中一个考虑点, 但现在社会上的声音,即是环保方面很富争议性,因为这是感性方面的看法。一个社会在环境方面应该是怎样的,是会随着时代及人的要求而改变,所以现在与十年前的决定是否有分别, 其实市民方面已经有答案。我们政府一定要考虑市民的需求。

记者:但现在市民的要求是不要填海?

局长:这是我们暂时听到部分人的声音,刚才谭小莹亦说过,如何去衡量这些是甚么声音,我们要经过广泛的咨询,今日的咨询是其中一部分,我们要听取意见后才可作结论。

记者:是否城规会,或者一些填海发展的咨询过程仍然未能触及市民,所以出现这些问题?

局长:不是,其实当时已经刊宪,亦已经在环评方面有三个月咨询期,这些渠道是很清晰的。今次事件的发生可能显示出有更多市民关注环保问题,例如四年前进行咨询时, 市民在这方面未必有今日这程度的醒觉,所以不是没有架构,只是大家没有注意。既然现在大家都关注,我们希望透过这些研讨会及公听会,可以更加知道各方面的意见。

记者:港珠澳大桥的环评方面.....?

局长:我们已经发出了一份工程项目简介,说明所需要进行环境评估,我刚才说过无论任何设施,对环境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,我绝对不会说港珠澳大桥对环境没有影响, 但这些影响是否不能克服呢?而且我们可否用所有方法去尽量减低影响呢?我刚才说过,环境影响最低,经济效益最高是我们做事的宗旨。现在我们公布了这个项目的详情,所以今日有报纸作出有关报导。

记者:是否会改良大桥的路线?

局长:不是改良路线,而是在定下路线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,这才是正面的做法。

二○○三年十月十日(星期五)